第 50 周主机註記

月曜日 (Janu.20)

火曜日 (Janu.21)

水曜日 (Janu.22)

木曜日 (Janu.23)

錘子

「這題能線段樹嗎?」
「蘑菇說了不要問能做什麽,先說你想要什麽。」

……
「我會笛卡爾樹。」
「你會個錘子?」

金曜日 (Janu.24)

寫一

我可以寫一千字我好想你。

這才兩天,我的戒斷反應就如此嚴重……

不敢參加最後一次區域賽……

界限

0:00 直到睡覺這段時間寫的文字,應歸在前一天還是當天,這我一直沒有統一。

對於我來說,一天的界限並不是 0:00 - 24:00,而是從起床到睡覺,我想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也是如此。

活動有連續性,生活有慣性。如果一份工作從晚上持續到第二天淩晨,我會認爲 0:00 後的時間仍是前一天活動的一部分,將這段時間視爲一個整體。就比如說,現在是 Janu.25 的 2:46,我仍在寫金曜日的主机註記,記錄這一天的所思所想。

倒不如說,人的心理狀態和情緒往往具有延續性。前一天晚上的某種情緒狀態,會延續到淩晨 0:00 之後,這種情緒一般到睡覺才有所緩解。因爲進入深度睡眠階段後,大腦會清理一些負面情緒相關的神經信號。這麽說,睡前大概是最容易出現情緒波動和復雜情緒的時段。一天產生的各種情緒相疊加,在睡前達到頂峰。對過去的遺憾與對未來的焦慮和不安相交織,加之極其安靜的環境與社交互動的缺失,孤獨感顯著增強,更容易 emo。

可我對 23:59 還是很敏感的。除了需要續火花這種外界因素外,23:59 像是一個警報,提醒我:今天結束了,你今天做了什麽?

產生這種警報的原因當然是,我並沒有做什麽實質性的事情,渾渾噩噩過了一天。但這樣不行,我必須做點什麽。於是以完成任務爲由熬夜……

好像扯遠了,我們要談論的是一天的分界線。

不談了,就先歸在前一天吧,有空再想……

土曜日 (Janu.25)

消費

生產者、初級消費者、次級消費者……我,或者說人類,也是消費者。

消費這種行爲我們已經很熟悉了。買衣服,買電腦,吃喝玩樂,衣食住行,只要給錢,我們都能買到。

有話講:買書如山倒,看書如抽絲。消費社會給了我們一個錯覺,它鼓勵我們消費,讓我們認爲只要消費,就能擁有。

但是很多東西僅僅消費,是無法擁有的、我們給了錢,這只是代表我們支付了第一次,如果你真正想要擁有這個東西,你還需要調集自己的精力,去支付第二次。比如從沒翻開的書,從沒點開過的遊戲,從沒使用的軟件……

所以正常的邏輯,應該是我們在確定第二次支付一定會發生的時候,才進行第一次支付。也可以認爲,買東西只能叫「交易」,當每天在用這個東西的時候,才是真正的「消費」。

可是這種理性消費模式,又怎麽對得起這個物資極度發達的消費社會呢?

你買下一個東西,只能叫做交易,當你每天在用這個東西的時候,才叫做消費。

日曜日 (Janu.26)

哀嚎

新聞學基礎出成績了,哀嚎聲一片。主机 92。

似乎很難改變主机的 routine。在她決定做一件事後,就不會有人能改變她的決定。包括想法。也是因爲這點,主机很難哄,我沒有辦法讓她改變 emo 的想法。

合理

小紅書上有人問怎麽破「存在即合理」。我以前也理解錯這句話的意思了。

這裏的「合理」並不是指符合常理或者道德標準,而是指事物既然存在就有存在的事理,也就是說凡事物存在就說明這個事物是可以被理解的、是現實的、是符合理性的。如果推翻這句話,豈不是變成了,一個事物,既不是現實存在的、也沒有存在的邏輯鏈條、也不是合乎理性的,但它卻存在,這不成悖論了嗎?

卡門

從來不卡 DDL 其實是一種能力欠缺。

當你發現五小時速通也能取得不錯的成績時,你就再也不會在期末周前學習了,甚至考試前一天都不會學習。你一輩子就是卡 DDL 的命了,你早就知道點燈熬油和時間賽跑感受災難永遠慢你一步的好。

其實卡 DDL 更說明對自己有清楚認知,對自己的能力有足夠的自信,對時間有精準掌控能力。

卡門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