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自微信公众号 “CUC广播台”,本篇推送的运营由小明制作。为了更好的阅读体验,请前往 微信公众平台 阅读。

“偷感”在当下社交语境下出圈,成为青年亚文化的又一生动体现,其本身具有极强共鸣性。在泛娱乐化、自嘲式表达下,原来这一现象带有的负面指向已经逐渐演化为外表一本正经、光鲜亮丽,实则并不精致、佯装镇定的反差感,比如上班摸鱼、上课划水。但这一现象的本质仍值得我们警惕。但随着“偷感”的不断加重,会超出了自我保护的原初动机,逐渐成为一种太过关注“他者”目光、不自信的表现。“偷感”太重,社交似乎变成了一场永无止境的“猫鼠游戏”。#掷地有声# #偷感很重是什么梗#

文案/专题组 张春玉 郭彤轩 付娆
头图/宣推部 任嘉靓
排版/宣推部 雷晓静
主播/专题组 罗锦 祖珍妮
制作/张津玮 马伊娜
编辑/宣推部 胡蕾

↓↓微信↓↓

↓↓微博↓↓

↓↓节目表↓↓